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

一個人旅行

轟隆隆 軌道碰撞著旅人的思緒 漸離
夢裡的咫尺天涯
現境的浪漫步伐
我用折翼的固執,換來寧靜的單飛          


青青鬱鬱蔥蔥
粼粼茫茫波光
遙望不見下一個山頭的風貌
低頭不見起伏跌宕的盡頭
聆聽

那說好的夢想,漸漸明朗
那約好的承諾,步步實踐
用滿腔的熱情,恣意揮灑
用無盡的愛慕,綻放灑脫
原來那深埋心底的,從未改變
書寫、親近 這片我所愛的土地
是一世、一世的承諾

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誠實的力量






這一年來,我越發感受到誠實所展現的力量。在與受訪者、友人言談間,那些勇於承認自己軟弱與不足的人,瞬間贏得我在心中為其喝采,同時也拉近了我與他之間心的距離。

一個人能夠坦然地看清、承認、面對自己的失敗,並重新來過,絕對是強大的勇氣。

長久以來,我好善於躲藏,好害怕被發現,擔心自己的汙點很快就顯現,擔心真實的自己不被他人所接受。殊不知,那些我越想隱藏的,有洞察直覺的人早看得一清二楚。

我一直印象很深刻當年採訪廖鴻基時,他三十歲才開始寫作,因為在陸地上遭遇婚姻、人際關係等挫折所以逃到海上。逃,逃到一個很少人去得到的地方,逃到一個連唯一夥伴船長都很少說話的地方。

!有多少個時刻我多麼渴望逃離,離開我一切的角色扮演,逃開所有讓我感受到試圖框住我的處所與人。我多麼想一個人活著過著,脫去一切關係,很飄忽地永遠活在他人的朦朧中就好。

回頭來,我才知道真正不接受我的人,就是我自己。是我不敢面對自己的膽小多慮,是我不想承認我就是愛幻想愛期待,叛逆又不夠勇敢,傲慢又偏見,心靈脆弱還要偽裝堅強,以為一心嚮往女強人有一天就能真的成為。

原來那些讓人想要展現的、被知道的,都很虛無飄渺。

唯有內心長出一份屬於自己的堅定信念、力量,才能真的不被外在擊倒。

我喜歡跟真實的人在一起,我喜歡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人在一塊兒,我覺得那份包容自己最脆弱的樣態,對我來說就是勇敢。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不滅的少女心

那些睡不著的夜裡,任憑呼吸在想像中飛馳,任由心智漫天開展。那些以單身之姿,恣意揮灑的青春如青鳥般飛去。
那些風姿綽約的年華,走過一個個女孩兒的髮梢,校園的青春氣息捎上眉心,態度翩然,毫無牽掛。可以在夜裡夢中幻想千百種相遇的方式,可以在變化萬千的頻道中,為自己挑選對頻的機會,遙想著一千零一種可能。
那些曾經走過的青澀,屬於每一個女孩兒。在母親的軀殼之下,依舊包覆著天真單純、渴望被珍惜的靈魂。哪一位母親不是從女兒身開啟,隨著年歲飛舞,少女心的綻放,直到踏上孕育之路,終於讓犧牲化為刀刻,一刀一刀在眼角留下淚痕。
原來不管身分如何轉變,人事如何無奈多變,我們終究是將最完整的自己藏在床下的珠寶盒裡了。不時在睡不著的夜裡偷偷檢視、溫習。它的光芒不減,熱情不滅,依舊光鮮璀璨地令人迷醉。
是什麼讓我們深深收起了少女心?是母親的角色承受不起少女的爛漫,抑或是身分的枷鎖讓我們不得不隱藏?但那深埋於內在的基因與渴望,終究在舉手投足的轉換間,顯露於無形。
有人將少女的情懷揉入了餐桌上的日常,在擺盤、手作與器皿挑選間展露無遺。有人讓尚未完滿的邂逅走入了偶像劇,讓浪漫情節帶領少女心,再走一回青春。也有人為寶貝們精心裝扮,好似連同自己所逝去的,都要一併補回。



於我,則是有所不甘的。用咖啡因、茶鹼澆灌,無限延長一個人的獨處與想望,夜半鐘聲,如影隨形。於是我和自己立下約定,冀望的突破與成長只是延緩了步調,並沒有消失;心之所向的境地,哪怕是鴨行鵝步,也總是要記得向前。
穿起年少時的短裙和舞鞋,堅持再度踏入舞池的中心。捆束青春的尾巴也好,喚醒少女情懷的溫度也罷,不服氣地、宛若最後一次,放肆轉圈跳躍。終究是迷醉了,夜的靜,月的美,如果還有一次,何不拋開枷鎖,為自己盡情再舞動一回!

本文見於udn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11325/3117735

念念二月韭 大溪青頭韭菜濃

「一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四月蕹…」古時俗諺中,農曆二月正是最適合吃
韭菜的時節。宋代蘇軾也曾寫下七言絕句:「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
盤。」立春之後,氣溫回升,大地漸漸被春意催喚甦醒,土地上的清脆也逐漸
冒出新芽。

與時令扣合的作物─韭菜
人們過去會將韭黃、菠菜、嫩蔥等時令蔬菜包於餅中,稱之「咬春」,而春盤
又稱五辛盤。明代李時珍云:「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
謂之五辛盤。」足可見韭菜不僅歷史悠久,節令代表意味濃厚,其於生活日
更是立春後不可缺少的食材。
韭菜又稱起陽草,雅稱起陽子,屬於石蒜科蔥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原產於中國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早在《詩經》中已可見「獻羔祭韭」之詩句;
隋唐《食經》中也記載韭黃為宮廷御膳房中的御用食材之一。

韭菜於九世紀時傳入日本,後逐漸在東亞各國種植,其中於中國栽種最盛。
目前,韭菜在台灣種植遍布東南西北各地,但從生產量來看,應以花蓮縣吉
安鄉和桃園縣大溪區為兩大主要產區。

2017年農會韭菜共同運銷數量吉安鄉為109萬餘公斤,居次的大溪區則為55萬
公斤,屏東縣里港鄉以近21萬公斤排名第三。

大溪青頭韭菜的特色
特別的是,吉安鄉種植的韭菜以白頭韭菜為主,桃園大溪則是主打青頭韭菜。
其韭菜品種相同,但白頭韭菜株型較大、賣相較佳,狀似蔥的白頭部分給人鮮嫩
之感,因此在市場上的拍賣價格往往高於青頭韭菜。

不過,大溪區農會總幹事張財旺說明:「若是以香味來看,大溪的青頭韭菜的香氣
較為濃郁,無論是清炒或是包餃子,口味都相當合適」。

目前,大溪區每年韭菜產量約占全省總產量的1/4,同時也為青頭韭菜的大本營。

大溪韭菜專業區位在大漢溪主流與分流的河階地上,屬於河流堆積層,過去因為
地勢較低,多有水患,因此早期以種植稻米為主。約莫於民國70年,在桃園區
改場、大溪區公所、農會的輔導下,發揮了當地土壤特性的優勢,其肥沃的沙質
壤土、透水性佳,極適合韭菜的種植,於是開始推廣大規模韭菜的種植,中新里
韭菜專業區也因而誕生。

民國80年農民組織了共同運銷班─中新韭菜產銷班,其班員幾乎都一路相伴至今,
而如今這個專業區也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韭菜專業區, 目前集中於中新里下崁、中
寮、中庄及瑞興里。

種植韭菜的甘苦
韭菜一年四季都適合種植,但每逢入春之際,氣溫不高、日照長度適中,其生長
速度較夏季緩慢,因此能吸收足夠的養分,這時的韭菜長得特別好,口感也格外
香甜。

惟初春及夏季時偶有濃霧,若時間過久易導致韭菜腐爛,對韭菜影響甚大。目前
工資昂貴、拍賣價格有時低於工資,概是韭菜農面臨的主要困境。

種植韭菜相當耗工,從留種、育苗、翻土、做畦、打溝、栽種、施肥、合理用藥、
管理到收成,都需花費心力。為了確保送至果菜拍賣市場的韭菜皆為當日新鮮採收
,農民往往透早五點多太陽還未露臉就要開始採收,採收後的挑撿、捆束更是費工
,即使撿工的薪資已從一斤2元漲到4元,仍然會找不到人幫忙。

中新韭菜產銷班班長林開行的母親,打從兒子三十多年前投入韭菜種植時,就一直
在家幫忙挑撿採收後的韭菜,直到今年九十五歲大壽了,仍不疾不徐地挑撿著收穫。

對她來說,若不用挑撿韭菜反而覺得無聊,「有時當天沒有採收,她還會問說怎麼
今天沒有韭菜?」一旁的媳婦邊挑韭菜邊笑說著。

當地的韭菜撿工多為厝邊年長的鄰居或自家人,帶一板凳,一個木片當桌,就在門口
撿起韭菜來。為了避免韭菜割傷手,有些撿工會戴上手套,但也有些覺得戴手套很難
做事,往往撿完韭菜的手,吹到風還會流血。

浪漫韭菜花季 產業加值
秋風徐來,如一顆顆小巧繡球花狀的花瓣飛揚,遠望整片韭菜田裡青翠搭著雪白,增
一分田野的詩意。每年九、十月時,大溪區農會往往趁著韭菜花開時辦理韭菜季活動。

從民國104年大溪橋頭韭菜評鑑開始,就利用此評鑑活動鼓勵班員生產高品質的韭菜,
民國105年的千人饗宴活動,也90%利用在地生產的農特產品為食材,辦桌供民眾認購
。直到去(106)年的韭菜花田巡禮,更邀請民眾透過健行倘佯於白茫茫的韭菜花田中,
一睹當地特色食材的田間風貌。

目前,大溪區出產的韭菜已已透過批發市場行銷各地,但張財旺認為,單是以生產韭菜
這種一級產業已經不能滿足現況,未來應該要發展二級、三級的六級化產業。

開辦韭菜花季活動雖吸引了大批媒體、民眾前往,但每逢花季時所造成的假日交通擁塞
,並無法增加農友的收益,反而造成其出入障礙。

對此,張財旺認提出,未來隨著韭菜專業區緊鄰的中庄調整池竣工、周邊景觀工程、停車
空間陸續完成,將能解決交通問題。此外,農會也希望藉由輔導農友經營韭菜風味餐廳,
將集貨場空間規劃為韭菜故事館,設計韭菜巡禮套裝行程等方式,讓遊客不僅賞花,還能
實際將消費力注入當地,讓韭菜專業區朝向休閒產業前進。

產銷班班長們轉作韭菜的緣份
中新韭菜產銷班班長林開行的古厝,就位於韭菜專業區附近。他還記得這片河床地早期都
被溪水覆蓋,經由河流堆積作用後成河階地,才有今日的光景。

曾經種過水稻、小黃瓜、蘆筍的林開行,回憶三十年前因為「趕流行」一腳踏入了韭菜種
植,後來發現比起其他季節性收成的作物,韭菜全年可採收,且相對要面臨的風險較小;
另一方面,韭菜又比水稻的收益更佳,因此一路種植至今。

今年剛年滿十八歲的產銷班副班長之子,熟練地抓起一把韭菜,收整莖葉後放在綑綁機中
,一圈一圈迅速地將韭菜收綁成束。早期當地捆束韭菜的繩子都是用稻草搓揉而成,如今
為了節省人力,幾乎都清一色採用塑膠綁帶。

中新韭菜產銷班副班長林池川從國中畢業後就開始跟水泥工師傅學做土水,父親原本就是
當地的稻農。二十多年前,年歲漸長的父親因身體無法再負荷農作的辛勞,因此讓林池川
回家接棒。

林池川回顧當時的景況,一來,水泥工的工作不穩定,二來,單是靠種植水稻並無法維持
家庭的生計,適逢大溪農會正在中新里輔導農友種植韭菜,許多先行投入的農友收入都相
對穩定,於是他與父親商量後決定先從四分地的面積開始試種,並加入了韭菜產銷班。

初期,他在栽培技術上也遭遇了許多困難,幸好班員們之間都會相互請教、交流,農會也
經常舉辦栽培講習、訓練,並邀請桃園改良場的專家指導,再加上自己長時間種植的經驗
累積,如今,他的韭菜種植技術已步上軌道,並準備傳授給其子,而他們的種植面積也擴
大到一甲地。

韭菜收成的供銷
昔日大溪農會在韭菜專業區搭建的共同運銷集貨站,今日仿照大溪風光進行了牆壁彩繪。
農友們每日清早採收韭菜後,會先將收穫交給撿菜工,讓他們挑去枯黃軟爛的部分,再進
行綑綁。

晚上八點前,農友會將一箱箱整束完成的韭菜送往集貨站,直接供貨台北果菜運銷公司,
以確保從大溪出貨的韭菜都是當日新鮮出產。

林池川說,他收成的韭菜有一部分會交給長期合作的盤商,其餘大部分則透過農會的共同
運銷,運送至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第一批發市場拍賣。除了市場休市及特殊假日外,他幾乎
每日都會交貨,目前收入還算穩定。

不過,由於韭菜屬於相當耗工及耗肥的作物,當前政府為了減少環境污染,積極推廣使用
有機肥替代禽畜糞肥料。雖然可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並改善土壤,但有機肥的使用量相對較
高,也會增加農民投入種植的成本。對此,他希望中央及地方政府能針對特定作物增加有
機肥料的補助,也期待改良場研發出有特色的新品種,提高農民收入。


每年立春之後,秋天以前,韭菜最是合胃。其含有豐富蛋白質、維他命 B、維他命C,可
健胃提神,補腎壯陽。特別在春季吃韭菜對肝臟有益,還能增強體力、護膚明目、降血脂

韭菜食材在大溪除了結合產學合作,讓餐飲系師生一起研發出創意料理,也聘請餐飲大廚
教導家政媽媽料理,有韭菜粿、韭菜麻糬、韭菜調理包、韭菜凍、韭菜米苔目、韭菜餅、
韭菜水餃等多元產品。
當地農友特別喜歡將韭菜切碎炒蛋,或包入餃子、小籠包中,讓濃郁的韭菜香氣發揮其獨
特魅力。另也有人會將韭菜與雞腸、豬腸等一同炒食,象徵「長長久久」的好兆頭。

韭菜小知識

韭黃:沒有受到陽光照射,完全在黑暗條件下培育出來。因為植物此時無法合成葉綠素, 
無法刺激葉綠素形成,因此長成黃化苗。黃化苗的薄壁細胞較多,吃起來口感較嫩 。


韭菜花:吃食花蕾花莖的部分,就叫做韭菜花。


蓋自然的窩 和自然學習──阮林寓


這間石屋是因我媽而起,它是一個打開的過程,你永遠不知道裡面還有多寬廣
,但重點是,要在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看見自己的位置。



阮臆菁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碩士畢業,曾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市立美
術館擔任攝影職位,與下田窯徐興隆學做陶技法、向翁義成老師學習青草藥用
植物學。2015始擔任自由接案影像工作者至今。

林宛縈
英國華威大學 University of Warwick 國際設計與傳播管理碩士,擅長音樂教學
及演奏,曾與多位影像工作者合作,負責團隊製片、副導、場景設計。目前為
自由工作者,關注農業、手作相關議題。,及設計與常民生活之互動。



從都市出走的路徑,有發散式的折返、動盪,也有兩點移動式的穿梭、安歇。
選擇了僅有區間車到得了的小鎮,用半個時辰的緩慢,傍軌道而行,雙腳拾階
而上,靠近了心靈的窩穴。


我們因著各自的緣分巧遇三貂嶺,又在偶然中,被這荒廢四十多年的老石屋所
牽引,聯手修繕老屋空間,和兩隻狗一起在都市、小村中兩點式地切換著生活
模式。生活在大自然之中,雖然看到自己的渺小,但也感受到自己可以做得更
多。


與三貂嶺老石屋結緣的契機
林:當初我們為了要爬嘉明湖大山而鍛鍊體力,選擇地點時兩人不約而同想到
了三貂嶺。後來認識在這裡住了七、八年的鄰居,我們隨口問他,這附近有沒
有房子要出租,沒想到過幾天後他真的通知我們,有房子可以租,而且剛好就
在他家旁邊。


那一陣子剛好我媽媽生病,這間屋子後面有潺潺流動的山泉水對身體很好,我
也希望媽媽可以多到大自然裡走走,於是就決定租下它。


阮:我們兩個都是都市人,喜歡爬郊山,也接觸樸門、自然建築,覺得這裡剛
好是一個可以實踐所學的地方。住到這裡之前,我們到泰國旅遊時就有看到當
地混合石灰、牛糞等自然素材蓋房子,回台灣後我們發現,原來台灣很多老建
築、老師傅也是用類似的方法蓋屋。


剛來這裡時,牆面上都坑坑疤疤的,石頭牆外還有一層又一層的水泥補洞,甚
至長出植物,生苔發霉。後來我們特地到彰化買了熟石灰、牛糞砌了兩面牆,
自己做了起居室的窗框、夾層,戶外區也拆掉它原本的架構,練習自己蓋房子

林:屋頂是原本就有的,但我們用塑膠浪板開天窗,讓陽光透進來。這裡本來

很陰暗,但現在白天都不用開燈了。


與老屋相遇三年多來心境的轉變
阮:第一年來到這裡時,我剛從正職工作轉換成自由接案。那一年我接了超多
案子,都沒有時間來,後來才發覺應該要調整步調,重新取平衡。到了今年就
比較隨遇而安,住到這裡好像在下修自己對於生活起居的期待。


林:前兩年都會對未來有一種想像,要有理想中的廚房、廁所,但到了第三年
心態變得很不一樣,更加隨遇而安,走一步算一步。


我們來到這裡的第一年,投入金錢、時間做屋頂,結果馬上被颱風吹走。又如
我們之前特地種了很多木瓜,結果也都被風吹倒,反倒最後是一棵落在溝裡的
木瓜樹長得特別高大,今年還結了好多木瓜。


彷彿真正在供養我們的,都不是我們刻意去做的,這好比在我們城市裡會很用
力地去做一些事。但在這裡,大自然卻是不可預料且充滿驚奇的。
在老石屋的生活


阮:常常幾天沒上山,一上來滿屋子又都是小動物的痕跡。衣服、睡袋一掀開
,土蜂又築了新巢。這幾年我在學做陶,常常覺得自然界的生物比我們厲害,
這群以土為巢的昆蟲做得都好美。


林:在這個村子裡會遇到兩種人,一種是來買房子經營民宿的,平常不住在這
裡,另一種是住這裡的在地人。通常對我們都比較友善的都是在地人,因為他
們知道要這裡生活不容易,資源不多很需要互相幫助。


阮:比如說這裡沒什麼食物,常常要特地到瑞芳採買。有時候還有在地的大哥
突然兩手提著一堆菜走來,說:「來,吃火鍋!」。可能因為我們年紀輕又是
女生,也不是要來做生意,所以在地人對我們都算滿開放的。

本文見於


http://www.oneday.com.tw/%E6%9E%97%E5%AE%9B%E7%B8%88%E8%B7%AF%E9%80%94%E4%B8%AD%E6%88%91%E7%9A%84%E8%83%8C%E5%8C%85%E8%A3%A1%E7%B8%BD%E6%9C%83%E5%B8%B6%E8%91%97/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小東河手作坊



野趣蔓生
野地裡的水果,汲取著大地母親的養分,同時盛接著種植人悉心照料的心情,在農村中的食物,創作是既有資源的無限想像,既是取之於大地,美味,自然不需要理由。

蜿蜒山路的一旁,順著「內有精靈‧小心魔法」的紅色告牌指引,溪澗、蟲鳴聲中,蔓草包圍的魔法森林屋隱隱現身。這裡是小東河手作坊的養成之地,木造建築前,有野薑花的香氣、門庭前種有五棵咖啡、龍眼、芭樂等,還有恣意生長的野生魚腥草,魔法屋主人說,雜草讓它長到一定的高度,就不會再生長,直待冬天結束後,便會自己枯萎凋零。


回鄉萌生
魔法屋的女主人彩雲,在廣播節目記者的生涯中,曾被同是客家人的受訪者問及:像妳這樣的年輕女孩,會願意嫁到農村嗎?因著工作,得以遊走都市與鄉間的她,也不斷在心中擺盪著,城市的繁華與農村的純樸,究竟何處會是最後的歸所?直到遇見了同是客家人的媒體同行,黎振君,也就是現在與之共創魔法屋的男主人,光爸。

在頭份平原上,有一處保留最大的三合院,同時也是客家俗稱的「夥房」,因著同是姓黎的人生活在一起,而以「黎屋夥房」名之。從最初的承租至今,已變成幾個家庭共同經營的公共空間,讓大人、小孩、青年們得以在其間分享生活、書籍、繪本等等。在閩南、客語音樂的歌謠繚繞中,孩子們在手作的燈罩微光下插畫、遊戲,將五個孩子視為自己的農產品的振君,也因孩子的名字中都有個光,而被稱呼為「光爸」。


原味橫生
相信不灑藥、不添入過多人為干擾的農作,最能順應自然而成長茁壯,同樣,五個孩子也都適性自學,習拳、練舞,而彩雲與光爸一家人實踐的半農半X生活,這也醞釀了小東河手作坊的誕生。

脫去了都市的便衣,從金錢與物質的纏累中解放後,彩雲面對著農村既有的一切,嘗試變化無限可能。以天然方式,不添加人工香料、化學物質製成的糙米醋與橘子醋,是透過調整醋與糖的比例,自然浸泡而成的,原料橘子,也正是彩雲娘家果園過去就一直栽種的,讓她得以在既有的食材上進行發揮。

冰淇淋也為符合講求方便的現代,應運而生。野生的芋頭,是附近農家阿嬤親身種植的心血,為了採收後方能種植更多農作,光爸出動全家幫忙,一同採集、洗淨、剝皮、冷凍;季末採收的草莓,也是讓賣相不好但風味天然的水果,能不遭到丟棄、浪費;地瓜來自認識朋友家中的田地所生;南瓜也是鄰近農家的產出,變化多端的口味,均來自於大自然原先就賦予的一切。就這樣,在回歸自然的路程上,一場小型的生活革命,正悄悄運行著


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一個人旅行  

轟隆隆 軌道碰撞著旅人的思緒 漸離
夢裡的咫尺天涯
現境的浪漫步伐
我用折翼的固執,換來寧靜的單飛          

青青鬱鬱蔥蔥
粼粼茫茫波光
遙望不見下一個山頭的風貌
低頭不見起伏跌宕的盡頭
聆聽

那說好的夢想,漸漸明朗
那約好的承諾,步步實踐
用滿腔的熱情,恣意揮灑
用無盡的愛慕,綻放灑脫
原來那深埋心底的,從未改變
書寫、親近 這片我所愛的土地
是一世、一世的承諾




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

從競爭到雙贏─魚菜共生


在烏來的山群環繞下,依著「AVATA魚菜共生實驗農場」的指示牌,蜿蜒起伏,英文AVATA(阿瓦塔)為印度語,指的是開悟解脫的人。在豔陽高照的上午,我與農場主人李佳璇相遇。她那宛若經歷兩段人生的體驗,讓她領受到人世間「互利共生」的體悟,走過經濟至上的競爭歲月,最後,她在兩種不相干的生物魚與菜中,看到了雙贏共存的可能。這是一場轉變的旅程,讓她開始相信,萬物都可以互相合作,當開啟了這道心門後,李佳璇藉著魚菜共生的推廣,與世界更多的人事物結緣。

從惡夢醒來的人生轉折

剛滿月的小野貓,在一旁伸著懶腰,艷陽下,李佳璇啜飲著一杯加入檸檬香蜂草、甜菊葉的香草茶飲,娓娓道來這一路上的點點滴滴。還記得2010年時,她還是個香港銀行業的上班族,當時,她認識了一位因為相信2012年世界末日的預言,於是去到夏威夷學種菜的朋友,回來後分享魚菜共生的種菜方法,也慢慢實踐自給自足的生活。

這分享,對當時的李佳璇來說,並不印象深刻,也沒特別放在心上。直到一天早上,她一覺醒來,突然毫無預警地昏倒,並被醫生診斷出得了腦癌。這一切來得令人措手不及,在醫院作放射治療的過程中,她不斷地思考著,自己人生的下一步是什麼。當她得知,夏威夷的魚菜共生課程只有4月和10月有開課時,她一做完3月底的放射療程,馬上就買了機票飛往夏威夷。

宛若一場夢般,過去近40年的歲月裡,李佳璇常常覺得人生很不真實,彷彿只是暫時來到地球的臥底一般,她希望在自己變老、變醜之前就能離去。

然而,這樣的重病一擊,似乎開啟了她另一段人生。過去三代祖輩都沒人務農的李佳璇,一切要從零開始學,也許,正是因為要學習的事情太多,她必須全然地專注,所以沒時間想太多,腫瘤,也就這麼莫名地消失了。


還記得當初在夏威夷學了半年,李佳璇剛回臺灣時,先在自家的陽台上做了一組魚菜共生。這種下面養魚、上面種菜的「魚菜共生系統」,主要利用養魚的廢水來種菜;魚的排泄物會釋放出高濃度的阿摩尼亞,因為含有氨的成分,所以多數養殖場每天會汰換2030%的水,以免魚中毒。

但透過魚菜共生系統,養魚的廢水經過微生物轉化後,可以成為植物的養分,而植物的根經過吸收、過濾,將水質淨化後,還可以再導回魚塘,形成魚和菜之間 互助互利的循環,也可減少廢水直接排到河川、土壤所造成的環境負擔。



















以熱情與活力開始魚菜共生實驗

 相較之下,李佳璇發現國外的蔬菜種類少,多半只有萵苣、甘藍類等,而臺灣人吃的蔬果種類多元,因此她剛開始嘗試時,舉凡九層塔、辣椒、蔥、地瓜葉、萵苣、番茄、高麗菜等,包括各種水果,她通通試驗過,結果發現魚菜共生系統所種出的蔬果都相當出色,目前,農場種植的萵苣、羅勒、香茅、番茄、秋葵、紫蘇、小黃瓜、木瓜等,也都十分香甜。


起初回國種菜時,李佳璇為了更多參與小孩們的生活,一邊種菜,一邊回到女兒的學校當志工,還因此認識了兩位志同道合志工媽媽。因著這份機緣,三人興致勃勃地找尋農場基地,也催生了AVATA魚菜共生實驗農場」的誕生。這個位於新店烏來山區的農場基地,屬於水源保護區,李佳璇剛來時,還發現有人因種蘭花噴藥而被告,所以更相信這是塊值得投入之地。

然而,夢想往往在想像中較為美好,現實的考驗馬上來到,天氣炙熱、蚊蟲叮咬……等,兩位合作夥伴撐不到半年,紛紛離開了。但看著好不容易投注的心血,李佳璇決定堅持下去。她想起之前在夏威夷當農場實習生時,曾聽說過WWOOF)組織,這是一個提供有機農場工作交流機會的世界組織,讓有意願者能體驗有機農場的種植方式、飼養照顧動物、感受農場生活,並透過提供勞力,換取一天的三餐和住宿。於是,李佳璇藉著加入WWOOF的機會,結識了許多來自香港、美國、日本、阿根廷、以色列等青年,這些過去完全不認識的年輕朋友們,在段期間裡,帶給了她許多活力與熱情。

困境,考驗著有心人的決心,一、兩年過去了,農場的營運非但不見起色,還日漸走下坡,一直到去年6月,幾乎跌到了谷底。當時開辦的DIY課程,一次招收不到10人,農場也沒有半個打工換宿的WWOOFER,回想著自己的初衷,李佳璇想讓更多的家庭能自給自足,縮短食物里程,她每天和老天爺對話著,這一切似乎都照祂的意思做了,為什麼就是不能實現她的心願?

天降甘霖  魚菜共生實驗遍地開花

突然的一次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每周一晚上1000播出)採訪,彷彿在這片乾涸欲裂的土地上,降下了一場豪大雨般。自從去年7月採訪播出後,李佳璇開始有接不完的電話,每周六的DIY課程也開始供不應求,許多人來電預約,都得排到幾個禮拜後。這對李佳璇來說,真的是相當大的鼓舞。漸漸地,農場開始需要實習生、培育魚菜共生種子教師,更受邀到臺灣科技大學教課,讓推廣的力量從最多容納50人的農場,擴大到100多人的講堂上。


李佳璇而言,這段旅程,像是把她從一個追求物質的世界,拉回到本我。過去在金融業打滾時,她很喜歡買衣服,許多衣服買了也都從來沒穿過,反觀現在,她一個月的生活費花不到2000元,每件衣服都能夠穿很久。這種回歸簡單的生活,心靈卻是富足的,當欲望降低後,生活其實可以變得很單純。未來,她甚至期待能自己動手蓋房子,等到兩個女兒健健康康長大後,她想帶著她們到世界各地的有機農場當WWOOFER,體驗世界不同的文化,打開有機農場的視野。

learning by doing」是李佳璇的深刻體悟,從過去在夏威夷的學習,到自己創造一套系統,以至於現在的推廣教學,才真正結合了理論與實務。這三年多,李佳璇始終相信能讓更多的家庭能自給自足、縮短食物里程,是件相當有意義的事,既然老天爺當初聽了她的請求,開啟了這麼一條道路,未來,她要帶著這份心意持續推廣。她不但將成立魚菜共生學會,走入學術界,挖掘目前魚菜共生在微生物方面仍未知的85%,更將引入精確的水質檢測,並啟發更有心人一同來投入,將魚菜共生發揚光大。

註:WWOOFWorld Wide Opportunities on Organic Farms),是一種協助有機農場生產有機作物為目標的國際性組織,起源於70年代的英國,目前已經有數十個國家申請加入。WWOOF組織協助一般民眾到農場做義工WWOOFER,體驗有機栽培技巧,以及感受農場的生活。其運作方式是民眾提供短暫勞力,每天工作46個小時,並由農場主人提供食宿,在互相信任、經驗交流的原則下,一起完成有機栽培,其中完全沒有金錢交易的行為,即農場主人不用付酬勞給義工。(資料來源:WWOOF Taiwan

一個人旅行

轟隆隆 軌道碰撞著旅人的思緒 漸離 夢裡的咫尺天涯 現境的浪漫步伐 我用折翼的固執,換來寧靜的單飛            青青鬱鬱蔥蔥 粼粼茫茫 波光 遙望不見下一個山頭的風貌 低頭不見起伏跌宕的盡頭 想 閉 聆聽 那說好的夢想,漸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