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石屋是因我媽而起,它是一個打開的過程,你永遠不知道裡面還有多寬廣
,但重點是,要在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看見自己的位置。
阮臆菁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碩士畢業,曾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市立美
術館擔任攝影職位,與下田窯徐興隆學做陶技法、向翁義成老師學習青草藥用
植物學。2015始擔任自由接案影像工作者至今。
林宛縈
英國華威大學 University of Warwick 國際設計與傳播管理碩士,擅長音樂教學
及演奏,曾與多位影像工作者合作,負責團隊製片、副導、場景設計。目前為
自由工作者,關注農業、手作相關議題。,及設計與常民生活之互動。
從都市出走的路徑,有發散式的折返、動盪,也有兩點移動式的穿梭、安歇。
選擇了僅有區間車到得了的小鎮,用半個時辰的緩慢,傍軌道而行,雙腳拾階
而上,靠近了心靈的窩穴。
我們因著各自的緣分巧遇三貂嶺,又在偶然中,被這荒廢四十多年的老石屋所
牽引,聯手修繕老屋空間,和兩隻狗一起在都市、小村中兩點式地切換著生活
模式。生活在大自然之中,雖然看到自己的渺小,但也感受到自己可以做得更
多。
與三貂嶺老石屋結緣的契機
林:當初我們為了要爬嘉明湖大山而鍛鍊體力,選擇地點時兩人不約而同想到
了三貂嶺。後來認識在這裡住了七、八年的鄰居,我們隨口問他,這附近有沒
有房子要出租,沒想到過幾天後他真的通知我們,有房子可以租,而且剛好就
在他家旁邊。
那一陣子剛好我媽媽生病,這間屋子後面有潺潺流動的山泉水對身體很好,我
也希望媽媽可以多到大自然裡走走,於是就決定租下它。
阮:我們兩個都是都市人,喜歡爬郊山,也接觸樸門、自然建築,覺得這裡剛
好是一個可以實踐所學的地方。住到這裡之前,我們到泰國旅遊時就有看到當
地混合石灰、牛糞等自然素材蓋房子,回台灣後我們發現,原來台灣很多老建
築、老師傅也是用類似的方法蓋屋。
剛來這裡時,牆面上都坑坑疤疤的,石頭牆外還有一層又一層的水泥補洞,甚
至長出植物,生苔發霉。後來我們特地到彰化買了熟石灰、牛糞砌了兩面牆,
自己做了起居室的窗框、夾層,戶外區也拆掉它原本的架構,練習自己蓋房子
。
林:屋頂是原本就有的,但我們用塑膠浪板開天窗,讓陽光透進來。這裡本來
很陰暗,但現在白天都不用開燈了。
與老屋相遇三年多來心境的轉變
阮:第一年來到這裡時,我剛從正職工作轉換成自由接案。那一年我接了超多
案子,都沒有時間來,後來才發覺應該要調整步調,重新取平衡。到了今年就
比較隨遇而安,住到這裡好像在下修自己對於生活起居的期待。
林:前兩年都會對未來有一種想像,要有理想中的廚房、廁所,但到了第三年
心態變得很不一樣,更加隨遇而安,走一步算一步。
我們來到這裡的第一年,投入金錢、時間做屋頂,結果馬上被颱風吹走。又如
我們之前特地種了很多木瓜,結果也都被風吹倒,反倒最後是一棵落在溝裡的
木瓜樹長得特別高大,今年還結了好多木瓜。
彷彿真正在供養我們的,都不是我們刻意去做的,這好比在我們城市裡會很用
力地去做一些事。但在這裡,大自然卻是不可預料且充滿驚奇的。
在老石屋的生活
阮:常常幾天沒上山,一上來滿屋子又都是小動物的痕跡。衣服、睡袋一掀開
,土蜂又築了新巢。這幾年我在學做陶,常常覺得自然界的生物比我們厲害,
這群以土為巢的昆蟲做得都好美。
林:在這個村子裡會遇到兩種人,一種是來買房子經營民宿的,平常不住在這
裡,另一種是住這裡的在地人。通常對我們都比較友善的都是在地人,因為他
們知道要這裡生活不容易,資源不多很需要互相幫助。
阮:比如說這裡沒什麼食物,常常要特地到瑞芳採買。有時候還有在地的大哥
突然兩手提著一堆菜走來,說:「來,吃火鍋!」。可能因為我們年紀輕又是
女生,也不是要來做生意,所以在地人對我們都算滿開放的。
本文見於
http://www.oneday.com.tw/%E6%9E%97%E5%AE%9B%E7%B8%88%E8%B7%AF%E9%80%94%E4%B8%AD%E6%88%91%E7%9A%84%E8%83%8C%E5%8C%85%E8%A3%A1%E7%B8%BD%E6%9C%83%E5%B8%B6%E8%91%97/